西方營養學分析,食物是以其所含的蛋白質、卡路里、碳水化合物、維他命等來評估營養價值。而中醫注重食物的性能,古代簡稱為"食性"、"食氣"、"食味"等,即與中藥性能一樣,包括性、味、歸經和升浮沉降等方面特質。
1. 食物之四氣
食物的氣或性,與藥性的四氣或四性概念一樣。食性亦是根據食物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不同反應歸納出來的,分別為寒、涼、(平)、溫、熱五型。舉例如飲熱茶,初初喝進去的灼熱感會很快消失,繼而在體內產生涼快效應,因此茶是屬於涼性食物。基本上食物分為三大類氣質或性質,即寒或涼性為一類,平性為一類,溫或熱性為一類。食物中平性居多,溫熱性次之,寒涼性更次之。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、清熱、瀉火、涼血、解毒作用。溫熱性質食物有溫經、助陽、活血、通絡、散寒等作用。以下是一些常見食物的氣質或性質:
|
認識食物的氣質或性質很有用,不同性質的食物對身體有不同影響;例如風濕關節炎病患者,在寒冷的冬天特別感到四肢關節疼痛不適,這時進吃一些溫熱食物對舒緩不適很有幫助。又或者對於一些患熱性皮膚疹的人,在炎熱環境會非常辛苦,若適當地進吃寒涼食物亦有助緩解。
其實要平衡日常飲食,可以簡單地根據食物的陰陽屬性來達到。吃陰性食物會產生寒涼效應,舒緩煩躁、大汗、便秘、小便減少色黃等興奮表現。而進吃陽性食物就會產生溫熱效應,舒緩無食慾、精神萎靡、怕冷等代謝功能低下表現。因此平日適當地選擇食物可以改善身體素質。
決定食物陰陽屬性有以下要點:
- 生長在地面或陽光充足的地方,多偏陽;
- 生長在地下或暗處陽光不足的地方,多偏陰;
- 軟、濕、冷多屬陰;
- 硬、乾、熱多屬陽。
2. 食物之五味
食物的味,即是食物的具體口感味覺,亦是性質抽象的概念。概括為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五類。與藥物性味作用相一致。中醫認為平日均衡地進吃各種味性食物,就會更易得到滿足,因而減少不良的暴飲暴吃習慣。
中醫認為食味會產生特殊作用,並促進相關的臟腑功能:
|
同一種食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味;舉例如青瓜具有甘及淡味。淡味是以上五味以外的味性,也即沒有明顯的味性。淡味食物有利尿滲濕作用,薏苡仁、冬瓜、茯苓為最佳的例子。除此之外,中醫還將一些有特殊“嗅味”的食物概括為“芳香”類,食物品種以水果蔬菜居多,包括橘、柑、佛手、芫荽、香椿、茴香等。芳香性食物一般具有醒脾、開胃、行氣、化濕、化濁、辟穢、爽神、開竅等作用。
3. 食物的升、浮、沉、降性能
食物作用於人體有一定的趨向和規律,中醫界定為升、浮、沉、降四方面。
食物作用於人體有一定的趨向和規律,中醫界定為升、浮、沉、降四方面。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食物的氣、味與其陰陽屬性決定食物作用趨向。凡食性溫熱、食味辛甘淡的食物,其屬性為陽,其作用趨向多為升浮(如薑、蒜、花椒等);凡食性寒涼、食味酸苦鹹的食物,其屬性為陰,其作用趨向多為沉降(如杏仁、梅子、蓮子、冬瓜等)。從質地而言,花、葉及質輕的食物大都是升浮的。果實、種子及質重食物大都沉降。不過亦有很多例外。食物的這些規律及性質都可利用烹調來改變。 另外兩個常用來形容食物特質的名詞為"潤滑"及"固澀"。潤滑食物推動胃腸蠕動及滋陰潤燥,可以緩解便秘及乾燥等症狀,舉例食物有蜂蜜、香蕉、雪耳、牛奶等。相反,固澀食物有抗滑脫作用,用來緩解腹瀉及遺精等症狀,舉例食物有烏梅、芡實、蓮子、石榴等。 Reference from: 神農氏 以中醫觀點理解食物之性、味及其他性能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